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心理 > 正文

2022年7月25日,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屏网络, 成为现象级传播。视频讲述了UP主“衣戈猜想”二舅苦难坚毅的一生。作为村里的天才少年,二舅小学初中考试总是“全校第一”,其十几岁时身体不适发烧,村医在他屁股上打了四针后成了残疾。

往后的岁月,二舅需要拄拐棍走路,他却身残志坚。二舅买医书看,瞅别人干活自学木工,收养一个女儿,经历爱情又一生未婚,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帮助村民修理农具、家具、电器等,成为村里的“维修专家”。

UP主称拍摄该视频的初衷是想了结自己筹划了七八年的一个心愿。视频内容之所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共鸣,只因背井离乡的“90后”和“80后”跟乡土中国还有一个很深的连接,乡村记忆随年岁成长的沉淀与变迁,击中了他们心底最柔软的一块;作为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多思考的是自身成中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业与处境焦虑。

视频成为爆款之后,网民建议二舅直播补贴家用,UP主回应网民:望止于相忘。老王个人认为二舅和姥姥宁静的生活在小山村,或许就是故事最好的结尾。

二舅坎坷的一生似乎是我们普通人的真实写照,许多网民被二舅历经磨难并坦然面对的庄敬自强精神“治愈”。老王也被这个平凡故事深深打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面对苦难表现出来的独有乐观坚强。当然,老王也十分清楚这类短暂的精神“治愈”终究要面对虚浮荣华现实的波折与考验,其最终才能转化成为我们不断锐意进取的坚定内核。精神内耗是一件极其个人的事,谁都治不好谁。唯有自我在精神中沉淀与现实中打拼才能活出一个更为饱满的人生。前路漫漫,正如二舅摘抄一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舆论中的另外两种观点:

一是不要过度歌颂赞美苦难,媒体应该尽量避免这类价值导向,正视苦难背后的“根本”;

二是年迈的二舅要照顾老人,还要为生计操劳,为什么他那么努力劳动却过得如此悲惨;

某大V评论这部视频是中国人的精神,凡是不喜欢视频,上纲上线,基本可以视为人民的敌人,凡是人民喜欢的,他们一定会反对。老王认为我们不应扣帽子,自设言论敏感禁区。人间苦难并不相通,我们既要理解有人感同身受,也要知道有人全无体悟,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开放社会每一种声音都应该被正视,每一个角度都值得深度理解与思考。

①不要过度歌颂与赞美苦难,媒体应该尽量避免这类价值导向,正视苦难背后的“根本”。

视频爆火之后,部分媒体大肆报道二舅坚毅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二舅历经的苦难轻描淡写,至于苦难背后的原因更是只字不提。部分网民认为苦难不应被过度歌颂与赞美,苦难的“根本”才更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正如UP主所言,二舅如果没有遭遇那次医疗事故,他的人生会是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66岁老汉随身携带88岁老母,这个6688组合简直是酷得要死”。网民认为这样悲凉的人生晚景怎么能被包装成为冷酷无情的审美旨趣,华丽的辞藻不应该掩盖现实的苍白。

老王认为,网民的观点不无道理,习惯宏大叙事的媒体传播,是否应该更为细腻的关注社会机理。苦难“根本”的背后是医疗事故责任处理、社会救济与养老福利等问题,二舅面临的苦难诚然存在“时代烙印”,几十年前地方管理机制不健全,依现今视角审视过去的人事固然不客观,但我们对比看到如今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时,社会管理制度与福利保障是否亦应与时并进。二舅湮没于时代的苦难,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规范社会各项管理,加大社会法治知识普及,构建人人都有法治思维意识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宣传供给侧才更接地气。

②年迈的二舅要照顾老人,还要为生计操劳,为什么他那么努力劳动却过得如此悲惨。

年迈的二舅为什么要单独照顾老人,还要为生计操劳。这仿佛UP主家务事,外人未经调查不好妄自评论,总之家家都有一本经,平平凡凡的人注定一辈子都会为生计奔波,我们生活在一个差序社会中,不能认为社会是乌托邦。听闻UP主回复二舅与姥姥活得很好其实就够了。

为什么他那么努力劳动却过得如此悲惨?这似乎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缩影自问?老王认为,时代之间虽然不兼容,但大家体悟到的精神却是相通。二舅遭遇医疗事故历经一生苦难无处言说,当代年青人在新冠疫情反反复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宏观背景形势下,面对房价高企、35岁职场毕业、过劳加班、孩子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时也会发出一些触及灵魂的思考,于此偶尔还会经受耿直男孩周劼炫富、22岁女孩连续熬夜四五天加班猝死事件的深层舆论影响,年青人应该坚定持守正确的法治价值,年青人也应该拥有年青圈层的话语,当然社会也更应该为大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加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上升渠道机制。

最后,老王认为普通的我们其实都是二舅,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二舅”正在艰难求生,我们面对不确定的命运依然认真活着。这样的生活值得人们尊重与理解。

楷书丨普通的我们其实都是二舅: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