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公审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尊重姜萍自己的选择,才是对她最好的支持》《合理质疑,有罪推定,自证清白与精英傲慢》中,作者一再提出,作者反对的是打着合理质疑旗号,对姜萍有罪推定式的舆论公审。因为,“舆论与庭审不同,舆论的可怕在于,流言中伤,只需要怀疑就可舆论定罪。陷入舆论漩涡中的人,即便事后被证明清白,舆论公审者,只需要轻松讲一句,没有就好,就可以继续追逐下一个网络热点,自己不用承担任何压力和责任。”

所以,我们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不成为一个网络舆论公审者。是否可以有质疑?当然可以,而且肯定会有。有人喜欢当福尔摩斯,喜欢在公共话题中寻找辩驳的内容,喜欢在私下和群聊里讨论公共事件,这都是正常的。在私聊、群聊中讨论,提出自己的质疑,与网络大V在获得确定的证据前,通过搜罗各种真实性不明的信息,以公开文章的方式去倾向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性质和影响都是完全不同的。

私下的怀疑,其结论并不确定,仍然存在多种可能性,更关键的,私下讨论并无多少外部和公开的影响。但现实的网络舆论生态是,许多大V分不清“公与私”,分不清网络公共空间与私下言论。部分大V似乎不理解或者可能故意忽视,自己是有足够的舆论影响力去引导逻辑判断能力比较差的公众提前站队的,这种站队往往出现在公共事件被证明或证伪之前,并且带来对特定个体网暴的结果。请注意,作者是讲每一个大V,其实都有这种“舆论影响能力”。因此,作者一直以来的观点是,网络大V应该谨言慎行,尤其是涉及其他个体的网络公共事件。

网络大V由于存在为数众多的粉丝,每天都处于一种被众人吹捧的状态,即便每个言论都会受到反对和质疑,但总是会有数量众多的支持者出现。一个长期写作、拍摄的网络大V,其实非常清楚哪句话、哪个动作能够调动粉丝的情绪,这种能力,是他们在与粉丝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没有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公众,几乎不能理解上述感受和心态,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内心意思”、“对外表达”与“受众理解”之间的断层与差异,以至于当参与到网络舆论公共事件的讨论中,被反对者攻击时,都想不通到底是什么原因。

如果类比,网络大V与粉丝的关系,可能类似于老师成天被学生吹捧,即便老师工作中也有不顺心,但学生的吹捧是一定存在的。所以一个大V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一个老师面临的问题会有类似,也就是针对他的赞誉和反对很可能都是不客观的。但网络大V的影响力显然要比普通老师大得多。网络是一个陌生人的舆论场,当一个大V发现有无数陌生的拥趸可以支持自己的任何观点时,放飞自我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

作者在私下的讨论,与公开写作,几乎是两种状态。公开写作已经习惯字斟句酌,表达会尽量克制,经常担心词不达意,害怕引人误解,更不希望对他人造成伤害。

但从网络舆论现实来看,我们难以期待整体环境是干净整洁的。这其实要求网络大V,尤其是作为社会精英人士的大V,能够长期的持正公允,因为一个社会的整体舆论氛围确实是需要靠更多理智的人去守护。

在姜萍事件上,作者的态度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现有网络质疑都是无效质疑,没有一个确定的证据。这种情况下,普通人的讨论可以理解,但部分大V急于公开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就难以理解。

这是一篇额外的文章,本来没有任何打算写,只是因为今天早上起来看到刘博洋在本公众号后台的以下留言:

作者认为还是公开回应比较合适,因为这是一个公共话题,刘博洋与作者各持己见,作者的批评与被批评也是公开的,并且这样一个公共事件并不是什么赌注,对作者而言,也没什么见不得光的问题。

首先,作者的关注点与刘博洋及与其持类似观点的人,可能有很大不同。作者关心的是网络舆论公审、有罪推定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以及作为网络大V掀起这种舆论风浪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不合理性。事实上,历次有影响的网暴都是如此发生的。“姜萍一定造假了”,“姜萍可能造假”,以及“目前尚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姜萍造假”,这是完全不同的三个观点。作者持第三个观点,并且反对网络大V在未获得充分证据之前,开始进行网络舆论公审,因为从网络舆论生态来看,这将使被针对的对象,陷入自证清白的境地。就具体事件而言,姜萍仍是未成年人,理应受到足够的保护。上述就是作者一直以来的观点,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可向刘博洋道歉的方面。

其次,作者到目前为止都不关心姜萍是否造假,在私底下闲暇时,只是跟其他公众一样,作为一个看客,去看各方的“论证”,私下而言,作者认为截至目前的论证都不充分。作者真正关心的是在没有任何有效证据时,就开始网络公审,进而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就此而言,刘博洋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向作者下跪,更不需要意气用事的赌博。作者参与这个话题根本就不是为了争观点的输赢,不是为了争你对还是我错。男儿膝下有黄金,请刘博洋同学自重。

最后,有读者提出刘博洋及一些网友,其实是在反对阿里和部分媒体(包括部分官媒)炒作造神。坦率地讲,这个观点我倒是一定程度上认可。如果真是出于这个目的,应该怎么做呢?作者在这个公众号写作的过去8年时间里很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过官方、阿里、美团还有一些研究机构,并不需要绕着弯子去批评,更不需要因此去伤害到其他个体。如果目的是批评机构造神,那就应当直言不讳地针对那些机构,针对造神的行为,而不是用各种不可考证的图片来针对个体。反过来讲,如果私下讲针对的是阿里,但公开场合都在针对姜萍,那这种合理性又在哪里呢?会不会引起其他人更多的质疑呢?

作者想讲的是,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多,所谓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今天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辨识力、逻辑能力以及对普通人的共情心理,是否比得上一百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呢?如果我们只是在不断地培养技术人才,那如何确保只喜欢争输赢、动不动就跟人对赌下跪的他们,能够长期与最广大的老百姓站在一起,而不是今天对自己有利就热烈拥护,明天对自己不利就技术移民了呢?如果连一个北大学生都不理解有罪推定和网络舆论公审的危害,那国家的法治如何实现呢?

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写给刘博洋们看的,而是写给教育者们看的。(网络资料汇编)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