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拒绝加班这件事上,95后正在奋力一搏。
1月18日,供职于头部电商平台的工程师张明告诉虎嗅,就在去年12月,他们组内一名1997年出生的员工公开提出下班后“拒绝回复工作相关信息”,甚至公司内一些1995~2000年出生的员工、实习生还成立了社交群,试图共谋大事——通过研究合同条款和制度缝隙来确保“正常下班的权益”。
张明本人是1996年出生的大厂员工。他坦承自己工作三年以来,一直竭尽全力“避免加班”。在刚入职的那一年,他还迎合领导默许了“20点~21点左右下班”的潜规则,但在2020年发现自己开始“秃顶”后,张明大为“震惧”,决心奋起博弈。从那时起,他很少会晚于8点下班。
但张明认为,“拒绝加班”的一代,并非“偷懒摸鱼”的一代。就在1月初的OKR会议上,他们组内95后员工普遍占据了年度OKR成绩排名前30%。“一种是低效+摸鱼+延长时间;一种是高效+结果导向+合理时间,年轻人更喜欢后者。”
95后带来的变革之风,正吹向商业世界的每个角落。
有熟悉美团的人士告诉虎嗅,2021年,美团正加大95后员工招聘和培养力度,人力部门在研究“开水”之外更多福利的可能,因为已经有95后员工提出“健身”和“健康午餐”的强烈诉求;在阿里,2020年至今,针对95后员工的培养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据悉在部分业务线,相关部门已经在2021年开始研究针对95后员工新的“升职成长脉络”,而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正是95后相比前辈“缺乏等待的耐心,更急于证明自己”。
这股年轻之风,也吹向大厂之外。截至2021年底,餐饮、咖啡、茶饮等赛道已经成为95后的天下。拒不完全统计,在中层和一线员工中,95后员工已经在上述赛道贡献了接近70%的劳动力。有茶饮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如今竞争的底层逻辑是“得95后得天下,不仅是95后消费者,还有95后优秀人才。”而在直播、UP主、脱口秀等新兴“职业”,95后正在成为关键力量:以B站UP主为例,像何同学、老番茄、敬汉卿等粉丝量千万的知名UP主均为95后。
资深人力资源研究者、曾为多家公司提供过管理咨询的李伟告诉虎嗅,“如何管理95后”已经成为管理学界的显学,从2018年开始,95后员工在国内TOP500公司内占比持续增高,在部分赛道内,95后员工甚至已经从2020年开始成为绝对主力,“餐饮等服务行业,95后都已经是骨干中坚,00后都开始成为一线主力。”李伟表示,在这场“劳动力年轻化”大浪潮中,读懂年轻力量,是这个时代顶级CEO们的必修课,但这并不容易做到。
代际价值观差异,被视为关键变量。
1月17日,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2014年到2021年,7年时间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年轻人不喜欢加班,这是时代的进步。”
拒绝被“吞噬”的95后
1997年出生的职场女性晓檀向虎嗅描述了自己每天下班后的生活:每周一三五,她会去瑜伽馆上1小时课,然后去瑜伽馆旁边的轻食中心就餐,而在周二、周四她给自己报了脱口秀培训课,有时还会去参加开放麦。
她粗略估算,每天从下班到睡前,她需要至少3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自己的“规划”。如果算上睡前的洗护时间,她至少需要230分钟——一旦加班,她所有的计划就“灰飞烟灭”了。
一个摆在晓檀面前的悖论是,她所期待的生活需要“金钱”做支撑,以瑜伽课为例,部分课程需要请私教单独指导,一小时最低收费达到600元,一些知名教练的价格甚至达到1小时1000元。而培训脱口秀也并非便宜的爱好,在过去一年中她投入到脱口秀项目的“经费”已经近万元。
95后男生的“工余”生活也正在向“高时间成本+高经济成本”的方向进化。1998年出生的工程师麦罗在每天下班后,都会用动漫和游戏“丰富生活”。在过去一年中,他在《原神》这款游戏中投入的“经费”已经接近2万元,由于喜欢动漫麦和Cosplay,麦罗经常会在“Cos圈消费”,他说自己会坚持购买几位喜欢Coser的新作,每次至少“买两本”,其中一本会以“不拆封”的状态收藏。
他们并非孤例。李伟告诉虎嗅,95后是非常注重“生活品质”的一代人,而他们的爱好极具“个性化”,在李伟看来,这代人通过各种爱好表达“自我”。“这是去中心化的一代,他们没有统一的爱好,趣味充满多样性,由于其中一部分95后在成长过程中伴随孤独,他们极度需要找到内心的羁绊。”李伟认为,总体来看,这代人的爱好往往有着更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来自脉脉和美团等平台的数据综合显示,95后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消费者,1995~2005段年轻人)在电竞、二次元、露营、滑雪、潮玩收藏、宠物、绿植等领域消耗的时间远远高于“前辈”,而来自抖音和快手的数据显示,95后用户已经成为短视频和直播的关键用户,而短视频和直播都是有着“高时间成本”的产品。相关研究显示,95后对“民企”更为谨慎,“铁饭碗”公务员和灵活就业模式,成为了这批人的热门选择。而那些愿意投身“企业”的95后,不仅“拒绝加班”,更渴望在工作之余保持生活,在一份研究中,95后劳动力被描述为对于下班后生活有着“更高品质追求”的一代,简言之他们坚信“无论工资高低,工作不能吞噬人生。”
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学学者告诉虎嗅,在研究95后职场行为时,必须认识到这代人的特质:大部分95后通过父母而非“个人工资储蓄”实现房车目标,他们的父母普遍是70后——这代人成长在物质资源不丰富,精神资源逐渐丰富的世代,而其中一部分70后父母在成长的岁月,经历了“璀璨的文化”。“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因素是,95后的父母这代人,更为开明、更具多元化视野,也允许了自己孩子有更多个性化追求。”
上述管理学者认为,作为结果之一,95后对于职场的“依赖度”更低。“在我们走访调查过程中,很多95后职场人把工作和生活分得非常清晰,这在80后和90后早期群体中并不多见,在更早的几代人中,很多人乐于把生活和工作一体化,甚至工作就是生活。”
一个典型的变化是,95后非常注重内心世界的“独立人格”。而这种变化,让很多消费品牌看到商机。
星期零CEO Kiki告诉虎嗅,她发现年轻消费者的需求,非常“场景化”,围绕不同的爱好会形成圈层社交和消费场景,而每一个场景都会形成巨大的空白地带。
胶囊茶语创始人邸伟认为,年轻消费者非常注重“内心表达”,体现在产品上,就是这代人对于设计感、美学有着强烈追求和表达欲。当一款产品被95后消费者购买后,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友谊圈层”中热情分享,而这种分享并非“物欲满足”后的一种“显摆”,而是为了彰显自己品位、价值观的“表达”。
一个趋势性的变化是,95后对于产品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开始更为看重。当他们把更多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新的“爱好货币”“爱好符号”中时,他们希望这些产品或者内容,足以替代他们发声。
持续研究年轻人心理现象的研究者贾宇在12月曾告诉虎嗅,95后以及00后普遍有着更低的“公域表达欲”——在公开场合,他们惜字如金、惜言如金,无论是线下世界的大众面前,还是线上世界的微博等端口,这代人的表达欲在降低。但是在“圈层世界”,95后的表达欲在上升,这也是为何这代人被视为“圈层社交”的关键主体。
但这种变化带给职场很多新的不确定性。比如,当95后对于“工余”时间和收入有着更高追求时,用工方会开始担心“产能”与人效。
在2021年11月,一家餐饮头部公司品牌负责人曾向虎嗅表达了担忧,在他们的门店中,95后乃至00后消费者对于“自觉多排班”这件事存在普遍质疑。而在5年多前,当时的“劳动力主体”会为了1小时10~15元的加班费,而积极争取排班。甚至变化发生在更多的细节上,比如这代人喜欢纹身、染发,拒绝穿土气的制服,而这正在颠覆过去十年餐饮圈的很多“管理学基础信仰”。
自驱力更高的一代
在部分赛道,围绕95后人才的争夺战已经开始。
在过去一年,“面”赛道迎来资本热,融资额最高的和府捞面遇到了“抢人大战”。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融到热钱的面食品牌,不仅把门店开在和府捞面对面,而且直接用更高薪水挖角和府员工。“和府捞面的工资水平在面食圈已经是较前列水准,但依然有品牌高价挖人。”
这些被争夺的95后,普遍在和府系统内经历了3~5年的磨砺,其中一部分已经升至店长。在餐饮圈内,这些完成了“职场青训”的熟手,素来是各家争夺的焦点。而面对95后群体时,这种争夺变得更为激烈。
在上海,一年之中茶饮和咖啡赛道围绕95后茶饮师、咖啡师的“工资战”持续上演。一些岗位的薪水,在年内提价6次,幅度接近一倍。造成这种争夺热度的核心原因有二,其一是能够在一个行业深耕并耐心磨砺的95后正在变少;其二是各大品牌都意识到在2022~2025年,95后人才将是各家的主心骨力量。
商业世界正在用复杂的眼神观察这代人。有熟悉互联网大厂的知情人士告诉虎嗅,当2017~2018年最早一批95后进入职场时,管理层对他们“个性化的态度”“散漫的表象”颇为陌生,但经过几年接触,大部分管理者意识到这代人具备“更高的自驱力”,这意味着在缩短工作时长的情况下,随着效率提高,产能依然可以得到保证。
“95后成长在物质相对丰足的时代、这代人的平均学历相比十年前也有大幅度提高,其中绝大部分可以算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有着更多元化的视野和更丰富多样的人格特质。”李伟认为,这代人的平均素质较高,一旦他们认为工作的地方“值得付出”便会投入非常可观的能量。
但自驱力更高的一代,也让管理这件事变得复杂。比如一些95后对于“获得感”有着更高的诉求,在2021年部分互联网公司率先调整了针对95后的升职体系,甚至单独为这代人提供了快速升迁的可能。除此之外,部分公司正在变得更为扁平化。
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者告诉虎嗅,95后普遍对“位阶感”和“复杂层级”深恶痛绝,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可以有效传达到最高层,并得到正向反馈。而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原本最具创新力的一批科技公司逐渐进化为“冗杂臃肿的巨人”,这与95后对“扁平化”的追求存在矛盾。
一些微观层面的改变,从2020年开始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比如95后越级沟通公司高层的现象,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出现了,部分公司的人力只能重新调整机制,以适应这股趋势。而在项目策划和执行层面,95后开始被允许更频繁地表达观点——这被视为提高这代人“获得感”的关键举措。
“他们不仅在打工,更像参与者或共创者。本质上这很具备互联网精神,但很多公司已经发展到了版图稳定阶段,某种意义上这是公司重新找回互联网精神的契机。”
挑战不止于此,更多灵活就业机会的出现,正在让95后有“职场”外的丰富选项。
在抖音有1040万用户的游戏创作者叶枫就是典型代表。只有23岁的他,在成为抖音创作者17个月后,买了第二套房。这是一位深爱老婆的95后,他每天从下午五点开始持续工作到凌晨三点,为了保持活跃度,日复一日不敢停歇,甚至经常一天只来得及吃一顿饭,他直言让他能够拼下去的动力是因为“深深爱着老婆”。
这对年轻情侣是95后的缩影。叶枫直言,以他的学历,如果正常去公司上班,一个月只能赚四五千元,有段时间甚至他动了当外卖员的念头,只为了多赚一些钱。如果不是有视频创作的机会,他很难在23岁的年龄通过自己打拼买下两套房子。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B站UP主宇萌身上,他原本在影视公司上班,却因为受不了公司“太卷”的企业文化,愤而辞职,之后凭借在B站做视频和担当“外包第三方视频制作者”生活。作为1998年出生的江苏人,他的工作模式,遭到家里一批80后和“90后早期”堂兄表姐的质疑,他们普遍认为这种就业方式“充满不确定性”。
吐槽直到2021年年初才逐渐停止,当时宇萌总年收入接近30万元,且自己上了社保。而当时一位38岁的堂哥被就职的公司优化裁员。这件事发生后,整个家族都开始反思“稳定”的含义。“95后只是更敢去做很多人想做却不敢的事情。在今天的就业环境下,看似稳定的事情可能充满不确定性,而一些看似漂泊的事情却隐藏着坚韧的基因。”
对公司管理者而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找到95后优秀人才并留住,正在成为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某咖啡新锐品牌在2021年试图建立自己的年轻化视频团队和品牌团队,却发现很多优秀的95后从业者拒绝“打工”只做“乙方”。而在最近,茶颜悦色等品牌出现的“舆论事件”,进一步反映出了95后职场人,对于职场压力的承受度、价值观调性、处事风格发生质变。这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先完成进化和转型。
聚点串吧CEO张霖曾告诉虎嗅,在十余年前最早创业时,他会因为员工不穿制服、染发而生气,但面对今天95后、00后员工时,他的心态发生了质变。“以结果为导向,能够完成工作是第一优先,其余环节可以再做探讨。”
在互联网大厂,95后带来的变量,正在让一批70后高层感到吃惊。某头部电商平台知情人士告诉虎嗅,2021年集团高层发现,部分95后员工对周报制度存在强烈质疑,而这种模式在集团内已经存在近20年。
人力管理者,对这种变量感受更深。某北方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人力惊讶的发现,在面试95后时,相当多面试者对公司是否提供“健身房、瑜伽课、下午茶”等福利非常在意。而在面试80后职场人时,更多人关注的是上升空间、直属领导风格以及涨薪模式。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厂人力曾告诉虎嗅,她在2021年遇到的两个最奇特的面试是:一位98年出生的名校本科生凝望着她双眼,认真地问“我是否可以在桌面摆放肖战画像”?而另一位96年男生则在面试时展示了自己“纹身花臂”,并直接询问这种风格是否可以被企业文化包容。
这成为了一张时代考卷:无论是市值千亿的互联网大厂,还是街头15平米小餐馆,大小“老板”正在面临充满个性的95后,当他们带来创造力与活力时,他们也正在颠覆某些过往二三十年的“公司基础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夏天,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多高校应届毕业生:据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076万,而在2000年这一数据不足100万人。在这批毕业生中,95后乃至00后将成为新主力。
是顺应时势,让公司基因彻底“95后化”,还是“八风不动”通过培训和筛选逐渐留下愿意被“同化”的年轻人?这将是2022年开始,中国商业世界最具挑战的考题之一。